作为一个超大规模国家,我国各地人才资源、科研条件差异较大,创新能力分布极不均衡。发展新质生产力,必须以科技创新为引领,打造建设一批具有强大科技创新策源功能的区域创新阵地。
建设一批高水平科技创新中心。当前,全球创新资源加速向若干区域集中,催生出一批创新要素集聚、创新效率高、辐射带动作用强的创新高地,成为引领本国创新发展的重要阵地。打好区域创新阵地战,需要统筹推进国际科技创新中心、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建设,打造区域创新共同体。面向未来,应构建以北京、上海、粤港澳大湾区三大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为牵引,部分创新型省份或创新型城市为主力,自主创新示范区和高新区为基点的网络化创新格局,同时促进不同区域之间创新体系的资源共享和相互支撑,不断推动各地区经济转型升级,塑造发展新质生产力新动能。
以创新引领区域传统产业升级、新兴产业壮大和未来产业培育。一方面,激发传统产业“新动能”。传统产业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“基石”,发展新质生产力并不是放弃传统产业,而是应根据本地的资源禀赋、产业基础等,用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,通过实施工业互联网创新赋能工程,为传统产业插上数字经济的“翅膀”,促进传统产业迈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。另一方面,科学谋划未来产业。瞄准全球科技前沿,以科技创新为引领,加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,加快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。同时,完善以企业为主体、市场为导向、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,打造大中小融通发展、上下游配套协同,更高水平、更具韧性的产业链供应链,构建“基础研究+技术攻关+成果转化+科技金融+人才支撑”全过程创新链,培育引领技术创新、带动能力强劲的企业创新产业集群,不断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、安全性和竞争力,培育一批对产业链供应链有较强控制力、对产业生态构建有明显带动力的“链主”企业。
培育有竞争力的区域创新生态。我国改革开放的重要经验之一是利用好两个市场、两种资源。发展新质生产力,实现高质量发展,都是站在“巨人肩膀上”的发展,绝不是自我封闭、自我隔绝的发展。利用好国际创新资源和创新市场,是地方缩小技术差距,实现快速追赶的重要途径。各地区必须秉持开放心态和全球视野,树立开放包容、互惠共享的国际科技合作意识,不断加强与世界创新城市在各领域各方面的交流合作,做到“聚四海之气、借八方之力”,做到“走出去”和“引进来”相结合,在开放的国际环境中推进高质量科技交流,努力构建合作共赢的伙伴关系,通过打造与国际接轨的多元务实高效的创新服务体系,充分释放国内外创新资源要素整合协同效应,让创新源泉充分涌流。
2024年9月26日